-
我國古人很早就發明了渾天儀用于演示及測量天象等大尺度物體
隨著現代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微納尺度,操縱和分析單細胞具有重大意義,能否給單細胞也配上“渾天儀”?目前,清華大學的王文會(點擊查看介紹)團隊發展了結合介電泳和微流控技術的單細胞電旋轉芯片,實現穩定可控的單細胞三維旋轉操作,展示了單細胞“渾天儀”進行細胞三維成像和多物理參數測量的非凡本領。旋轉操作是單細胞研究中的基本操作之一,在細胞核轉移、細胞注射和細胞成像等過程中必不可少。哺乳動物細胞通常直徑為5-2
2018/09 102
-
原油進口量已超過美國穩坐世界第一把交椅
一直以來,中國的原油進口量都居高不下,甚至目前每年的原油進口量已超過美國穩坐世界第一把交椅。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降低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呢?利用催化劑提升能源加工利用效率,便是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年初,中國又一條高性能催化劑生產線在張家港投產,該生產線生產的高性能催化劑能夠將煤炭或天然氣中提取的甲醇高效地轉化為基礎化工原料乙烯,有望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人們常把石油稱為“工業的血液”,而石油
2018/09 84
-
位于廣東東莞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
8月23日,位于廣東東莞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散裂中子源國家驗收委員會主任白春禮出席驗收會并講話,中科院副院長張濤主持會議,廣東省副省長黃寧生致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任志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專家80余人參會。 驗收會上,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中科院院士陳和生作項目建設總結報告
2018/09 119
-
地球表面70%都是海洋,但海洋環境非常惡劣
人類的認知手段極其有限。比如‘向海洋要資源’,其實我們的能源開采主要在300米深度以上。想要往下潛,手段嚴重不足。”9月3日舉辦的人工智能與水下機器人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于海斌表示。水下機器人是探索海洋的重要裝備,在海洋觀測、勘探、水下極端環境作業中潛能巨大。尤其是深海打撈、海溝科學研究樣品取樣等工作,非它不可。據于海斌介紹,上世紀60年代開始,載人潛水器、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
2018/09 76
-
歐洲最大的飛機制造商——空中客車公司,將目光轉向了納米材料
一代材料,一代飛機。1903年,萊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邁出了人類征服空天的第一步,彼時的飛機機體主要由木材和布制成;20世紀20年代,高強度的鋼和鋁合金逐漸代替了木材,為飛機插上了鋼鐵之翼; 50年代,耐熱性更好的鈦合金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80年代,高性能鋁合金以其輕質高強的特性逐漸獲得人們的青睞,成為飛機機體的主要結構材料;21世紀,復合材料以其更低的密度、更高的強度以及強
2018/09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