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款芯片級寬帶光學系統,使光譜實驗室實現微秒內實時檢測
這是硅微諧振器的原理圖,它產生一個頻率梳,對試樣分子進行化學識別。圖片來源:Alexander Gaeta/Columbia Engineering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展示了一種在中紅外范圍內基于芯片的雙梳譜儀,該儀器不需要移動部件,即可在不到2微秒的時間內獲取光譜。系統由兩個相互耦合、低噪聲、基于微諧振器的頻率梳組成,跨度在2600~4100 nm之間;基于這一研究成果,將
2018/07 lijun 71
-
中國打擊學術不端行為令世界矚目
科學精神面面觀“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欺詐問題上樹立了強有力的榜樣》為題,明確指出,“新規是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內處置學術不端行為的最強打擊措
2018/07 lijun 236
-
去不掉的火箭發動機“銹疾”——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
“不銹鋼能不能不生銹?”這個有點黑色幽默的問題,幾乎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發動機專家、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陳建華落下心病。在我國120噸級液氧煤油補燃循環發動機YF-100的研制過程中,陳建華注意到好幾種高強度不銹鋼都容易生銹。從2011年開始,他跟老朋友,鋼鐵研究總院特殊鋼研究所副所長蘇杰無數次溝通,雙方壓力都很大。如今,長征六號、七號、五號火箭相繼首飛了,陳建華仍沒有得到完全讓人信服的答
2018/07 lijun 82
-
環氧樹脂韌性不足,國產碳纖維缺股勁兒——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
“碳纖維產業鏈核心環節很多,包括上游原絲生產、中游碳化環節、下游復合材料及其應用,經過十多年的研發和突破,目前我國碳纖維的‘卡脖子’問題主要在下游應用環節,即復合材料和制品方面。”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說。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新型纖維材料,之所以其質量能比金屬鋁輕,但強度卻高于鋼鐵,還能耐高溫、耐腐蝕、耐疲勞、抗蠕變等特性,其中一個關鍵的復合輔材就是環氧樹脂。環氧樹脂具
2018/07 lijun 72
-
增材制造,重塑制造業的未來
增材制造實現了制造方式從等材、減材到增材的重大轉變,改變了傳統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將對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產業鏈組合產生深刻影響,被認為是制造業領域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 增材制造,人們最常見的,是3D打印,它是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增材制造可節約制造材料和加工時間,制作形態千奇百怪的物品,實現制造的個性化和定制化,并有助于推動新材料、智
2018/06 lijun 90